| |

拿一14~16

点击数:94

、 將約拿拋入海中

. 經文:拿一14~16
※藉服事經歷靈修的操練
. 內容探索
與約拿同船的人,越竭力盪槳風浪越大。後來眾人不得不面對神,不再依靠自己的能力。於是求告耶和華,不要將流無辜人的血的罪歸我們,然後就把約拿抬起來,拋入海中。奇妙的是,海浪就平息了,藉這樣使同船的人大大敬畏耶和華,並向耶和華獻祭、許願。
這個段落很奧妙,有幾個問題需要大家深入來思考:
a. 從同船者的反應看到什麼?
他們辦事不急促,先盡自己的力量去處理問題。在盡力中不故步自封,發現對問題沒有幫助隨即調整自己的做法,轉向尋求耶和華的旨意。很意外的是,他們是「外邦人」(因第5節說:他們哀求自己的神。)但這個時候卻懂尋求耶和華的旨意,這對約拿是一大羞辱。枉費約拿是真神的先知(事奉者)了。怎麼變成這樣了,可引起我們看到什麼?
是屬靈的驕傲。當「服事」漸漸變質,很難避開這弊端,我們趁早看到這件事,使自己在事奉中多一份儆醒。更求主保守,不要讓我們掉在那弊端中。
又這些同船者看到風浪平息之後,接受了所看到的事實,改變自己的信仰對象,於是向耶和華獻祭並且許願。此時,在他們身上發現了一個精神:接受事實、調整自己。這種精神在聖工上、在現實生活中,是很必要的「態度」。今天的年輕人,在發生問題的檢討中常不能「自省」。而把責任推到身外,我們看到了同船者這種精神,在時下青年身上,就顯得更迫切了。
把約拿拋入海中之後,對同船者也有一個很大的影響:導正了他們的宗教態度。此舉在在的提醒我們,處理問題不可迴避重點。面對重點是很傷人的,像此時,要把約拿殺死。但唯有面對問題的癥結,才有益於問題的處理,而且有一些經驗以後,也會發現為什麼面對問題的癥結會很傷人?若處理問題中沒有「私心」,能單純掌握處理問題的目標和團體的關係。不會傷人的,那是人想出來的感覺。在事奉上何必因為這感覺而失去在神裏面可以很單純的體驗。
從同船者的反應,也可以看到:信仰為什麼會有「被動性」的原因。「後來大家不得不尋求耶和華了」,這句話就代表著信仰中的被動性,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自己有能力,因為有自己的看法,非到自己的能力用盡了、自己的看法不能再維持,才願意尋求神。這是信仰中有被動性的原因,啊!那個「我」不破滅,就是一個障礙,讓人不願意順服神。我們何不保留一些能力,用在順服神以後的發展呢!
b. 在事蹟上有何意義?
將約拿拋入海中,這句話在整個事蹟上,要引導我們看到幾個問題:
(1). 要有神的心腸
惡人的死亡,不是神所喜悅的,神喜悅惡人離開所行的惡而存活。但約拿就不這麼想了,此時約拿沒有神的心腸,把這種態度抛掉,尤其在服事神的過程中,怎能沒有神的心腸?
在自己的能力之下,有神的心腸,這不可誇。在眾人所不願作的事上,或超過自己能力的範圍中,亦能用這句話引導自己。此時的事奉就奇妙了,他必蒙神的愛,而且神要向他顯現(約十四21)。得此領受也是服事的真諦。
(2). 去除不順服的心
約拿聽了神的差遣,他不順服,所以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。這個行為是引起風浪的原因,將約拿拋入海中後,風浪就平息了,就是這麼的單純。今天「人意」太多,而失去了這分單純,造成「順服」上很多不必要的麻煩。人真是被自己的聰明傷害了,何時才能醒悟呢?
順服的心可以幫助我們突破靈修上的瓶頸。藉著順服,可以很快的讓我們在同樣的事上得到新的體驗,此在人生的發展上,是非常重要的。務必趁著年輕,在順服的事上得操練,才不至如井底之蛙般的看待人生。魔鬼的詭計如堅固的營壘(林後十4~6),當我們願意對神十分的順服,才能得到神的力量,攻破魔鬼的計謀,今天,我們如何看待「順服」的操練?
(3). 承擔重任
約拿是先知,神差遣他往尼尼微,這就是他的責任。但他逃命而惹來風波,將「他」拋入海中,風浪就平息了。藉這樣告訴我們要學習挑責任。保羅說:「責任已託付我了,我若不傳,便有禍了,若甘心去作,就有賞賜(林前九16~17)」。他用生命的代價,站在自己的責任上(徒廿23~24)。保羅似乎只問責任,不問個人的得失、安危。
承擔責任的行為,會引導自己散發出生命的光輝,滿足自己存在的價值感。若不承擔​責任,活著就如同空殼,裏面什麼東西都沒有,這種感覺會帶給自己虛空,一切了無生氣,怎麼忍受呢?
將沒有神的心腸這種態度、不順服的心和逃避責任,這些壞行為拋入海中,海裏狂浪大作,拋入海中就像拋入一個必死的地步。這個行動就如保羅所說的:一個屬基督的人,要把肉體的邪情私慾,釘在十字架上(判他死刑)(加五24、六14)。對於壞習慣,不必客氣,判他死刑。死了之後,約束人的效力才會消失,如此人性才有自由來表達出「真實」的行為。

c. 在約拿身上的意義
風浪因他而起,開始的時候,他去底艙沉睡。後來被人質詢也答非所問,而且還維護著「自我」。到了別人針對他和風浪的關係,提出該怎麼辦時,他才表示把他拋入海中。這個過程以約拿個人來看,也有幾個意義:
(1). 不再自我陶醉(一9~10)。
(2). 覺悟自己和風浪的關係(一11)。
(3). 勇敢面對現實(一12)。
使服事單純化,和這三句話也有關係。約拿被拋入海中後,同船的人改變了信仰崇拜的對象,信服真神了。所以在這裡表示了一件事:改變自己,就是聖工價值的問題。

原來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。很多災難也是自己心裏想出來的,原來作聖工是讓自己有更多機會面對自己。又因「聖工」的緣故,要求自己,發現軟弱中要因神的緣故走過去,明白神動用一切,為的是造就約拿一人。使自己在掙扎中,懂得該堅持什麼才對。

. 應用思考
a. 對改變自己,就是聖工這句話。有什麼看法?
(1). 在聖工上,到底是在滿足誰的需要?
(2). 人的能力和完成聖工之間,常有什麼問題?
(3). 能在服事中慢慢調整自己,這種行為在自己的身上有何意義?
b. 將約拿拋入海中這種操練,在生活上有何意義?
(1). 在「單純化」的需求上,有什麼影響?
(2). 是「得」或「失」?
(3). 這是神的旨意,你能面對嗎?願「拋入」才把神旨意顯明吧!
. 小結
這是約拿第一次受差遣的結果。將其中的過程單純化,不作個人認知的運用。我們可以在這過程中的引導中,剖析自己在服事中的「心態」。讓自己坦然的面對神。
將約拿拋入海中,是他逃命的代價,也是神旨意。經訓:服了自己罪的代價後,神必重新引導你,所以面對被拋入海中這是一定要的。今天看到一些犯錯的人,和知道痛苦了再尋求歸回中,卻一直主張自己的意見,不顧及教會的維護,不體貼神的心意,毫無自知之明,怎麼變成這樣了呢?

类似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